最矮奥运冠军有多励志?身高1米37曾无人追,退役后二次发育遇真爱

2025-11-21 11:45:19

从安徽体校到省队,再到国家队,邓琳琳的体操生涯持续了十多年。

2008年北京奥运会,16岁的邓琳琳作为替补队员进入了奥运阵容。

在女子团体决赛中,其他队员出现失误,她临危受命上场跳马。她助跑、踏跳、腾空、转体、落地,动作干净利落,稳稳地钉在垫子上,拿到了15.25的高分,帮助中国女子体操队首次夺得奥运团体金牌。

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邓琳琳已经成为体操女队的队长。

在自己的强项平衡木上,她顶住压力,完成了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没有任何失误,最终以15.600分的成绩摘得金牌,成为中国体操史上第一位连续两届奥运会都获得金牌的女子体操运动员。

退役初期的身高困扰

2013年,21岁的邓琳琳因长期的训练积累了伤病,再加上年龄的原因,正式宣布退役。退役后,她通过体育特招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了一名大学生。

然而,进入大学校园后,1米37的身高成了她的新困扰。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常常会听到同学们窃窃私语,偶尔还有家长拉住她问:“小朋友,你哪个小学的?怎么跑北大来了?”

去食堂打饭时,阿姨会笑着多给她一勺菜,说:“这么小就这么能干,多吃点。”去图书馆借书时,管理员总要反复确认:“是你本人借书吗?”

这些无心的关注像无形的网,令她总是低着头走路。

在感情方面,周围的同学陆续有了恋情,而她却很少收到异性的追求。有男生表示过好感,但都会被“她看起来太小了”,“带出去像带孩子”的议论劝退。

那段时间,邓琳琳常常坐在宿舍里,望着因为训练变形的指关节和不足1米4的身高发呆。她第一次觉得“奥运冠军”的光环似乎没那么闪耀,内心的自信渐渐被自卑和怀疑代替。

幸运的是,邓琳琳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她不想让身高成为自己的人生枷锁。于是,她开始学着调整心态,不再因为别人异样的眼光而感到焦虑。她坚持按时吃饭,弥补以前训练时错过的营养,还跟着同学去练瑜伽、学游泳,想着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改善体态。

出乎意料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坚持,邓琳琳的身体发生了变化,身高从1米37增长到了1米46,有的资料甚至记载她的身高达到了1米5。虽然她的身高仍然不算高,但相比以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更重要的是,长期的运动让她的姿态更加挺拔,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走路时更加抬头挺胸。曾经那个总低着头的小姑娘,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信开朗的北大女生。她的同学们纷纷说她越来越有“女神范儿”了。

有了自信后,邓琳琳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业上。

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四年里,她每天泡在图书馆和课堂上,专业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终顺利毕业。

学业深造与职业转型

毕业后,邓琳琳并没有放弃自己曾经的运动生涯,她通过系统学习并考取了体操国际级裁判证,站在了国际赛场的另一角。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邓琳琳还申请到美国的大学攻读研究生,并且几年后顺利拿到学位,完成了从优秀运动员到体育领域学者的转型,也为将来投身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

退役后的邓琳琳常常参加体育圈的活动。2021年,在一次全国体操与射箭项目的交流会上,她认识了亚运射箭冠军顾雪宋。

顾雪宋比她大几岁,和她一样来自安徽。两人聊起运动员生涯的苦与乐,十分投缘。因为他们都有着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经历,都理解赛场上胜败的压力,也都知道退役后的转型有多么迷茫。

共同的经历让两人越来越亲近,顾雪宋欣赏邓琳琳的坚韧与乐观,而邓琳琳则被他的稳重与细心所吸引。

2022年12月,顾雪宋在家乡安徽的小院里向邓琳琳求婚。没有盛大的婚礼,只有一枚简朴的戒指和一句“以后我陪你”。

2023年春天,他们在亲友的祝福中举办了婚礼,并且不久后一起递交了入职申请,成为了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教师。

教育耕耘与人生领悟

在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邓琳琳和顾雪宋成为了同事。

邓琳琳教授体育心理学和体操裁判理论,而顾雪宋则教授射箭专业课。夫妻俩经常一起备课到深夜。

她的教案里夹着当年训练时的照片——她会讲述自己在北京奥运会上替补上场时如何调整呼吸,压下紧张情绪;而顾雪宋则在射箭场示范如何让弓弦和心跳同步。

学生们说,听他们的课像是听“赛场回忆录”,枯燥的理论因为他们的真实经历而显得生动有趣。

课余时间,邓琳琳还会带着校体操队训练,蹲在平衡木边为小姑娘们纠正脚位,指尖划过木面,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自己训练的日子。

从1米37的“争议身高”到北大的毕业证书,从奥运金牌到大学讲台,邓琳琳用32年走过了一条“绕路”却扎实的道路。她曾被误认成小学生,却从未被困住;退役后的迷茫也没有击垮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世界杯变“欧洲杯”,南美诸强陪跑是巧合还是必然?
回声报:因利物浦欧冠名单只能有17名非本土球员,基耶萨落选 名额限制影响阵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