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新语丨“有内味了”是什么味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谁也无法预测什么会成为下一个刷屏词语,而它一旦流行起来,一夜之间就可能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热门话语,比如“有内味了”。
“有内味了”作为一句带有总结描述性色彩的话,见诸各种网络资讯标题,如:
(1)《济南这一处游园会有多火?古风撞上灵魂RAP,有内味了!》(新浪网 2020年7月16日)(2)《有内味了!女大学生用酱油画〈清明上河图〉走红》(大河报网 2020年7月17日)这句话最初源于网络游戏。某主播在一次游戏直播中玩得不好,后来网友看到有人玩同款游戏又玩得不好时,便评价“有大司内味了”(“大司”指上面说的游戏主播),意思是有大司玩游戏时的那种味道了。这句话的语义泛化后,变成“有内味了”,并快速流行起来。
“有内味了”的字面含义即“有那种味道或感觉了”。“内”是个替代字,本字是“那”。“那”有nèi音。《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中专门作了说明:“那”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时,常常说nèi或nè,如“那个”“那会儿”“那些”“那样”。“那”常读成“内”是北京音的特点。方言学家李荣先生曾在其论文《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中对北京音里“那”的音作过分析。他认为,“nèi”是“那”和“一”的合音。《现汉》中说在口语中,“那”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时常常说nèi或nè,“有内味了”,就是“有那个味了”或“有那种味了”,只是把量词省略了。
按理说“那一”的合音应该读成“nài”,为什么又成“nèi”了?李荣先生说,这是受“这”字读音的影响。在口语中,“那”字的韵母常常读如“这”的韵母,如:“那(nè)是什么?”“那(nè)玩意儿挺有意思。”“那”的复合词也有同样的倾向,“这儿”是zhèr,“那儿”口语中常说成nèr。“这一”是zhèi,“那一”的合音更多时候说成nèi而不是nài,“那么”在口语里总是读成nème。
北京话中,“那”和“这”都是最常见的指示代词,语法上属于同一小类且用法相近,在读音上互相影响,引起字音的改变,李先生把这种现象叫作“感染作用”。普通话是以北京音为语音标准的,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原属于北京音的语音特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此“有那味了”取常见的同音字代替,在网络上直接写成了“有内味了”,强调“那”的读音同“内”。
总结一下“有内味了”的含义就是有那味道了,指示语“内”并没有确切所指,因此,“那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是含混不清的,要靠语境才能明确其所指。当表达者主观上觉得“有内味了”无法完整地表达意思时,就会增加语言信息,使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楚完整,如“有重庆内味了”“有女团内味了”“有韩剧内味了”。“内味”前加了修饰限定语,所指更明确。
从“有大司内味了”到“有内味了”,指示语“内”的指代内容从具体变成抽象,语义色彩从一开始的偏贬义转变为偏褒义,这两点转变使得“有内味了”使用范围扩大,成为任何语境中都可套用的语句格式,也成了一句“万能”的评论语。
有人说,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讲,“有内味了”的“内”属于写了别字,应该改成“那”。对处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键阶段的中小学生,有必要进行适当引导,避免混淆。对于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有内味了”,一经约定俗成,就有了相对固定的形式,与之音义相同的“有那味了”反而无法进入网络流行语的系统。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有一定的期限,“有内味了”能流行多久,还有待观察。
(改编自2020年11月18日《语言文字报》文章《“有内味了”是什么味儿》;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汪小珉;图片来自网络)(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头图制作:晋力;校对:苟莹莹)